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

2017~2019 T-Max 530 改Brembo煞車的測試及問題,及金屬油管

回報一下2019 Tmax最近改煞車的測試及問題 1.只換煞車油管跟SBS來令片,速度超過100 km還是會抓不住 這是因為T-Max前 卡鉗活塞大小:30/27﹝網路找到的資料﹞有點小,車又那麼重,物理限制阿   2.換frun tubo油管的手感會變得很軟Q,不扎實,一直有感覺有空氣,但放了又放不出來 note: 年輕不懂事時我換過很多種的油管,但我手笨,只有感覺出橡膠油管跟金屬油管的差異,主要差異點就是直接   3.本來要上CNC總棒+m4,因為失誤沒有油壓開關,先上了108 M4卡鉗,感覺總棒太小,拉桿會夾手,非常軟的手感,但又沒有空氣在裡面 這是因為T-Max 總棒大小:右邊為15mm煞車總泵,左邊為14mm煞車總泵 Brembo M4活塞:34/34,煞車力道就不用說了,撞牆; 根據我之前的資料 總棒+卡鉗 巴斯卡原理 ,放大倍率超過10~17的時候,你要按的行程就變很長很軟,力量變得很大,算起來這樣搭配的放大倍率已經來到20,當然會有這樣的結果   4.換完CNC總棒後,整個手感是扎實又Q,可以感覺到來令夾到碟盤的時機點,這時候我就可以控制力道,不過再來令沒熱之前還是有點偏軟,只能猜是ABS的關係讓我的油管很長導致的   有一些注意事項 1. CNC總棒+金屬油管 525 mm 有一點拉到,如果可以要訂長一點的,因為總棒的油管鎖點跟原廠的鎖點有5cm的差異 原廠總棒到ABS需要 525 mm油管 *2,ABS到左卡鉗1000 mm,ABS到右卡鉗925 mm這是繞前叉外面的長度,繞裡面可以短一點,ABS到 後卡鉗1850 mm﹝實際上只要16xx mm﹞   2.要改CNC總棒要廢掉手煞車,因為CNC總棒的鎖點是錯位的,原廠的手煞車是鎖在總棒上,鎖點是直的,RCS總棒有可能可以保留手煞車,因為他鎖點也是直的,但我不喜歡RCS   3.把手有焊點需要磨掉,也是因為總棒鎖點錯位   4.油杯支架需要換成鐵絲的那種,才不用切殼   5.M4卡鉗的套筒長度是6.5~7.5mm,市面上有賣7.5mm的,一拜!記得買直徑24mm的﹝我這個是22mm﹞

2017-2019 T-MAX 530 how to change oil and oil filter 如何換機油及機油濾心

2017-2019 T-MAX 530 how to change oil and oil filter 如何換機油及機油濾心 這個方法應該可以適用T-Max 530 這個世代,就是2012年後的應該都可以 工具:17號套筒,17號梅開板手,廢油桶,漏斗,鉗子,手套 消耗品:Fuchs pro 4 plus 5 W 40 Jaso MA2 機油3罐,KN濾芯kn-204-1 先把廢油桶放在卸油孔下面,記得要往外一點,等等機油有壓力,會噴 當然你也可以下面墊報紙之類的,我沒有報紙... 再來就要用17mm的套筒把機油螺絲卸下來 有人是說要先熱車,但台灣那麼熱,機油的流動率還是很好的啦 記得食指要去把墊片摳出來,不然掉下去很難撿,當然你也可以用一個網子罩在廢油桶上面 當油在洩的時候,可以先把加油孔打開,油會流得比較快,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次加油孔會那麼緊,所以我一開始沒拿鉗子,通常用手就可以開了 記得油流完了之後,一定要把螺絲孔、螺絲、墊片擦乾淨在鎖 不然上面有髒東西,怎麼鎖都不會緊,然後墊片就扁掉﹝雖然是每次都該換啦,但我沒有﹞,然後就滑牙 洩油螺絲手冊上是說 43N/m(4.3kgf/m),依照我的經驗,我抓的地方可以達到 扭力是為了不要鎖過頭,正常人都會死命鎖緊的 再過來是要換濾心,就在剛剛的洩油螺絲左邊而已 因為我有換KN的油芯,他前面有一顆17mm的螺絲可以讓你鎖,所以拿出17mm的梅花板手 我喜歡用梅花板手的原因是,前面的空間不是很大,然後用梅花板手,他的受力比較平均,不會把KN的那顆17mm的螺絲弄壞,那顆有點脆弱 看到有油就先等一下,讓他流完在整顆拆下拆下來,不然就整個都是 新的KN-204-1﹝現在都這顆了﹞o-ring都會先幫你上好油,不用在上一次 然後有人會先加一點油在濾心裡,我的想法是這樣 1.你等等加油的時候,油面會高於濾心﹝一半吧﹞所以濾心裡會有油 2.手冊也沒這麼說 3.這點最重要:我每次加油在濾心裡就是弄得到處都是,所以我懶了 再來是鎖緊的扭力是17N/m(1.7kgf/m),就我的經驗,抓我大拇指的那裏就夠了,太緊會爆o-ring 再來是換油,我用的是Fuchs Pro 4 plus 5W40 MA2,T-Max 530是用濕式離合器,所以要用MA的,離合器才不會打滑,你說可以不可以用汽車機油,你可以試試在告訴我,機油價錢差不多,何必?

改煞車無用論之反思:輪胎與煞車的摩擦力比較

大家都說改車要從離地板最近跟離天空最近的改起,但很多人還是不懂,然後又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改煞車沒用,那就讓我來嘴一下 假設原廠胎最大的摩擦力是90 N/cm2好了 原廠的煞車,傳遞到地板的最大的摩擦力是100 N/cm2合理吧!總是要比輪胎強一點啊!也一定會有成本考量阿! 那改裝來令片跟改卡鉗的摩擦力假設是120 & 150 N/cm也合理吧   摩擦力 N/cm2 10% 煞車 60% 煞車 90% 煞車 原廠胎 90       原廠煞車 100 10 60 90 改來令 120 12 72 108 改卡鉗 150 15 90 135 可以得到的結果是?不管怎樣,在原廠胎的狀況下,煞車的力量一定都大於輪胎的摩擦力 所以第一步應該要改輪胎才對啊!就算只提升10%,這樣才能確保你有足夠的輪胎磨擦力應付卡鉗阿 重點是: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,還不包括其他的因數 那就說到改煞車這件事 你能用10%作為分界去控制煞車很厲害了吧! 當你同樣都是踩了10%的深度跟力量,力量輸出就可以得到上表的假設值 不懂的人請看: https://waynegaotaipei.blogspot.com/2013/05/blog-post.html 那我也算了60% & 90%的煞車力,可以看出甚麼哩? 改煞車不是沒用!但你要確保輪胎受的了阿!不然你只踩60%的力量,就到輪胎上限了!搞笑嗎?

Dunlop 大型重機輪胎介紹﹝跑車胎﹞

一樣,這些圖都是網路抓的或是從MD上截的,或是我照的 其實我在我用A-14的時候就想寫這篇,但是我被Dunlop搞得非常混亂,他又有分日本線、美國線;分級又很亂、名子也很亂,想不出來怎麼寫比較好 以下就我個人的想法來幫他分級   平平都是Sportmax的輪胎,他就是硬要分日本跟美國線,然後技術又不一樣,膠也不一樣 日本線的橡膠是住友橡膠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, Ltd.的,核心是英國的? 美國線的橡膠、編織層和商標?是屬於 Goodyear? 詳情請見 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99%BB%E7%A5%BF%E6%99%AE%E6%A9%A1%E8%86%A0 重點就是他有研發能力卻經營不善XDD 然後數字又有大的比較黏?小的比較黏?很亂阿 不過它的好處就是,一條胎就一個黏度,一個名子 他前面還有美國線的GPA-Pro & 日本線的D212GP, D213甚麼鬼的,超多!我就不想寫了,我也分不清楚   一樣會有一個 半惡搞的正名運動跟音譯 1.Sportmax Q4﹝施伯特每克斯 Q4﹞ 我現在是換這條,完整的心得報告候補,但這條應該是文章中抓地力最好的了,騎起來跟日本版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穩定度 他不是拿來取代Q3+的,而是在Q3+跟專業競技胎﹝要包暖胎包﹞中間插一個型號,號稱不用熱胎,我實際試,真的不用熱阿,而且可以用他的建議胎壓﹝32/30﹞騎一般道路跟賽道 我覺得他應該就是定位在Pirelli supercorsa V3,V2 & Bridgestone R11,RS10R這個區間的吧   美國線最大的好處就是,他直接給胎壓了,這樣自己加加減減就好了,就不會有人跟你說照車廠建議胎壓最好,例如36/42 XDD    2.Sportmax Q3+﹝施伯特每克斯 Q3普拉施﹞ 這條也是美國線的,我是沒用過啦,但從Q4的經驗,應該是長壽命的賽道胎那樣 應該就是Pirelli supercorsa SP & Bridgestone RS10這個區間的吧 另,美國線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這2個技術 Jointless Tread (JLT) technology uses a continuously wound strip compound to optimize sta

Scooter and minibike Tire comparison 速克達胎比較報告2.0

有空就來寫一下10" 12"胎2.0好了 一樣這都是我花錢的胎,我就只想用我想用的胎,所以也不要問沒有哪牌 重點就是,我爽我就寫,不爽就沒有 然後Maxxis F1M後期的穩定度變得不是很好,讓我還沒到磨耗點就換成Maxxis F1ST 我覺得這兩條胎的鋼絲層編織法應該不大一樣,F1M 30 psi比較硬跟跳,但F1ST 就比較Q 12 Tire form-2.jpg 原始表格太大,我只好用圖片了 一樣,這個表格都是比較值,決定權就是我的右手跟屁股,沒填的就是我沒測到或是我忘記了 胎壓也是決定一條胎的因子,所以要配上胎壓我覺得比較忠實呈現 DSC_0167.JPG 我覺得這兩條胎的鋼絲層編織法應該不大一樣,F1M 30 psi比較硬跟跳,但F1ST 就比較Q Maxxis F1M 後輪我騎了11000 km,但在10000 km左右,他的穩定度就有點問題 12 Tire $-2.jpg Maxxis F1M 一條大約2000圓左右,F1ST $1700,依此類推 12 Tire warm up-2.jpg Maxxis F1M=F1ST 算是熱很快的,從公司地下室上來之後其實吹下去是OK的,不像Unilli的會怕怕的 EVO的話就是滑滑的,但是車很穩,也就是他後輪會穩定的一直滑出去這樣,習慣之後還蠻好玩的 BT39 TT91 就是說,催下去 12 Tire 夏天乾地-2.jpg 其實一般道路我騎的也不算兇,所以 Maxxis F1M=F1ST 在夏天的抓地力超足夠的,我根本出灣亂玩都沒怎樣,但心裡上還是覺得BT601抓地力卡好,這是心理分數﹝就是我爽啦﹞ 12 Tire 冬天乾地-2.jpg 冬天的感覺跟夏天其實差不多 12 Tire 下雨天-2.jpg Maxxis F1M=F1ST 這條應該還是從比賽數據來的,他在積水的狀況有點飄阿,但不是說下雨天不行,是要閃一下積水,地濕沒關係的 Unilli就不大行,怕怕的 BT39, BT601, TT91整體感覺就像乾地一樣,一直催會怕,就算小滑一下也是很穩定,過伸縮縫也是晃一下就過了,沒有多餘的動作 12 Tire 煞車穩定度-2.jpg 之前我用Maxxis 6029,那個煞車就覺得有點晃,F1M變Q了 Unilli表現是中規中矩 BT39, BT601, TT

17" 改裝輪框重量比較表 motorcycle wheel comparison

改裝輪框重量比較表 這些資料大多是我在網路上收集而來的 2019/2/25更新 http://www.sportrider.com/sportbike_product_reviews/146_0402_motorcycle_wheel_comparison/viewall.html#.UJCS_uWT16w.facebook 上面這個網址fail了.... 如果有問題的地方請跟我說 下面這張表我換成材質分類,不是名稱了 改裝輪框比較表 品牌 前輪重量 前輪慣性重量 後輪重量 後輪慣性重量 Cost﹝牌價﹞ 材質 寬 Kg Kg 寬 Kg Kg USD NTD 0304 GSX-R 1000 鋁 3.5" 4.663 217.728 6" 7.62 399.168 1395 50000 0506 GSX-R 1000 鋁 3.5" 4.491 204.12 6" 7.62 399.168 500 二手 30000 二手 09~16 GSX-R 1000 鋁 3.5" 4.1 6" 6.3 11~19 GSX-R 600 鋁 3.5" 3.9 5.5" 6.1 Carrozzeria 鍛鋁 3.5" 4.273 190.966 6" 6.359 266.263 2180 N/A GS Type-R 鍛鋁 3.5" 3.9 5.5" 5.4 GS Type-S 鍛鋁 3.5" 3.95 5.5" 5.26 GP1S 鍛鋁 3.5" 3.6 5.5" 5.65 Lightcon 鍛鋁 3.5" 5.28 232.243 6" 8.872 356.53 1949 N/A Marchesini 鍛鋁 3.5" 4.001 164.203 6" 6.26 224.986 1870 80000 OZ HL02 鍛鋁 3.5" 3.81 150.142 6" 7.049 256.284 1600 N/A PVM 5-Y 鍛鋁 3.5" 3.611 156.946 6" 6.069 221.81 1795 68000 GS Type-M 鍛鎂 3.5